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。今年爱耳日活动主题:健康聆听,无碍沟通。据统计,60%的儿童听力损失是可预防、可避免的。生活中有一些因素可能造成儿童听力损失,主要分为两大类:
一、疾病相关因素
1.耳毒性药物:包括链毒素、庆大霉素、丁胺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,万古霉素、速尿等袢利尿剂,顺铂、长春新碱等抗肿瘤药物,水杨酸类止痛剂,奎宁、氯喹等抗疟药物等。儿童使用此类药物时,应严格遵循医嘱,同时做好听力监测。
2.感染性疾病:儿童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。可能引发耳蜗或听神经损伤、导致听力下降的常见病毒包括腮腺炎病毒、巨细胞病毒、疱疹病毒、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。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。若感染此类病毒,应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,对听力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及干预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听力下降症状缓解,也要定期随访,防止迟发性听力损失。
3.意外伤害:外力击打耳部和头部时,可使鼓膜破裂或内耳损伤导致听力下降。鼓膜破裂程度较轻者,可在几周内自行愈合。若破裂严重不能自行愈合,就需要通过手术修补。耳蜗或听神经受损导致听力下降的患者要及时就诊,根据情况参照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。若经过3个月的规范治疗仍效果欠佳,可考虑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。
4.上呼吸道感染:感冒时鼻腔和鼻咽部的黏膜会产生炎症反应导致鼻腔充血、肿胀和分泌物增多,病原微生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,进一步导致中耳炎和听力下降。儿童的咽鼓管相对较短、宽、平的生理构造,是中耳炎高发的原因之一。
5.耵聍栓塞:耵聍俗称耳屎,是耳道的正常分泌物,如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,会导致外耳道阻塞,从而影响听力。清除耵聍后,通常预后良好。
6.精神压力: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和听神经功能。如发生这种情况,要尽快按照突发性耳聋的方案进行治疗,同时通过心理疏导缓解焦虑、紧张情绪,避免负面情绪对听力造成进一步影响。
二、生活方式相关因素
1.噪声暴露:噪声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儿童长时间暴露在卡拉OK声和高分贝的音乐声等强噪声环境中,可能出现急性听力损害。
2.暴力掏耳:部分家长或孩子在家中自行使用工具掏耳时,如操作不当可导致外耳道或鼓膜损伤。建议家长不要自行给孩子掏耳,如在掏耳时出现流血或者疼痛症状,请务必及时就医。
3.错误擤鼻:不正确的擤鼻涕方法,会将鼻腔分泌物带入中耳腔诱发中耳炎。当急性中耳炎发生时,患者多会出现发热和耳痛等症状。反复的中耳炎发作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听力。对于反复感染、长期中耳积液、已经出现听力问题的慢性中耳炎儿童,可选择鼓膜切开术或鼓膜置管术引流和改善中耳通气。
当我们了解了听力损伤的原因,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呢?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,从小养成保护听力好习惯。
1.定期听力检查:即使是听力正常的儿童,也应定期接受听力检查。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儿童,如有耳聋家族史、黄疸史、严重窒息史、颅面畸形等情况,应在3岁内每年进行1-2次听力检查,以监测听力的情况。
2.主动告知家族史:因病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耳毒性药物致聋家族史,避免相关药物的使用。
3.减少噪声暴露,避免使用耳机:家长应尽量减少儿童接触高噪声环境的机会,控制音响音量,避免让儿童长时间佩戴耳机。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,尽量使用耳塞、耳罩等防护措施。
4.避免呛奶呛水或者耳朵进水:掌握正确的哺乳及喂奶方式,婴儿溢奶时应当及时、轻柔地清理。儿童在游泳或洗澡时容易发生耳朵进水或者呛水的情况,这可能导致耳部感染。若耳朵进水,应尽快将水排出,可以让孩子将头偏向一侧,轻轻拉扯耳廓帮助水从外耳道流出。
5.正确清洁耳朵:家长应避免自行使用棉签等工具为儿童掏耳,以免损伤外耳道、鼓膜或内耳。若耵聍较多,建议到医院就诊,请专科医生进行耳道清理。
6.掌握正确擤鼻方法:正确的擤鼻方法可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。家长应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:先用手指压住一侧鼻翼,呼气擤出一侧鼻涕,再换另一侧,左右交替进行。
7.家长如果发现以下异常,请及时带孩子就诊:儿童耳部及耳周皮肤的异常;外耳道有分泌物或异常气味;有拍打或抓耳部的动作;有耳痒、耳痛、耳胀等症状;对声音反应迟钝;有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