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花实验小学是一所城区老校,共有师生2834人,占地面积仅15560.46平方米,人均面积不足5.5平方米。如何在这有限的空间里,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元且具教育意义的学习与活动体验,成了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。为破解这个难题,学校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开展深入调研,力求让校园每一平方米都发挥最大价值。
校园空地上,跳房子、飞行棋、滚铁环、闯关游戏纷纷登场,曾经单调的地面摇身一变,成了活力课间的创新乐园。学生们在这些游戏中奔跑、欢笑,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不少亮色。
六年级的李同学兴奋地说:“现在课间能玩这么多好玩的游戏,在校园里每天都很期待课间时间,感觉特别有意思。”
在校园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的探索进程中,学校还将目光聚焦于墙面,致力于把原本仅具装饰功能的墙面,转变为富有教育意义与趣味互动性的学习载体。学校精心构思并设计出11款墙面游戏。此外,学校创新性地在墙面上增设了67个摸高器。
科学课张老师表示:“这些墙面游戏和摸高器,既增加了学生课间的乐趣,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身体和思维,效果非常好。”
针对雨天户外活动受限的问题,学校挖掘室内活动潜力,引入桌面游戏项目,明确以益智、策略、协作等为核心的引入思路。体育老师筛选出16种适宜校园开展的游戏,包括锻炼思维的象棋、培养理财意识的“大富翁”和提升协作能力的合作解谜桌游等,并为56个班级每班购置10套高品质游戏道具。
除此之外,学校还将创新视角延伸至走廊拐角处的书柜与学科角,组织教师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,针对书柜与学科角的空间特点,设计出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。
在走廊空间中,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4个走廊开放式书吧和56个班级书吧,各类书籍陈列有序,随手可得,这些书吧成为学生课余时间主动开展阅读学习,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场所。
7个学科角则依据不同学科的独特属性,量身定制了特色游戏,如数学角的“数字解谜大冒险”,英语角的“英语绘本朗读亭”,科学角的“乐高拼图墙”等。这些角落充分利用闲置空间,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、自主探索的机会,在轻松的课间时光中,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。
五年级学生王同学分享道:“我特别喜欢去英语角的朗读亭,在这里读英语绘本感觉自己的口语都变好了。”
通过一系列的“巧布局”,学校成功打破空间局限。原本仅有15560.46平方米的学生玩耍空间,经过合理规划与巧妙设计,被有效扩充至27760平方米,人均活动面积从不足5.5平方米提升至9.8平方米,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的活动范围,为他们带来更加自由、舒适的课间活动体验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